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,南部沿太湖多为山区,是中国享盛名的古茶区之一。所产阳羡雪芽(绿茶)久负盛名,后增羡红茶,也称阳羡红茶。宜兴茶先有绿后有红的发展轨迹与中国茶叶加工方式演变一致。宜兴产茶历史悠久,东汉史书《桐君录》中曰“西阳、武昌、晋陵(即宜兴)皆出好茗”。
汉王到宜兴茗岭“课堂茶艺”,三国东吴开国皇帝(公元182至252年)设置农官,屯田退耕,曾居阳羡为政,对其极力推崇。宜兴茶兴盛于江南,美曰“国山茶”。唐茶圣陆羽为写《茶经》对阳羡南部山区考察称阳羡茶“阳崖阴林,紫者上,绿者上,笋者上,芽者次”称之“芳香冠世产,可供上方”,更使其名重一时。而同时亦有茶圣之称的卢仝在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中一句“天子未尝阳羡茶,百花不敢先开花”。据《宜兴县志载》“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……山顶产佳茗,芳香冠他种”在唐朝时就列为贡茶。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,役工万余人,岁贡阳羡茶万两。充分说明阳羡茶在当时的地位。宫廷讲究茶事,地方更为重视,茶树作为作物栽培越趋精细。阳羡茶在宋代不仅深得皇亲国戚偏爱,文人雅士也甚是喜欢,大文豪苏轼曾有“雪芽为我求阳羡,乳水君应响思泉”的咏诗茶句。
元朝阳羡茶随战事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,《万历志》卷四记载:“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,芽茶四百一十斛,金字末茶一千斛”(一斛合33.5升)可见上贡茶数量可观。阳羡茶依旧是贡茶,在清代几百年间,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,阳羡茶有了更大的发展,在向朝廷贡茶的同时,民间饮茶也更为普遍,除阳羡绿茶外,阳羡红茶(也称宜兴红茶)开始出现,清文人汪文柏在《陶器行》中写道“人间珠玉安足取,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”,就是赞誉宜兴出产的紫砂壶。而在冲泡品茗阳羡红茶时,如能深谙紫砂为器,羡红为媒的相依之道,使羡红茶汤聚味、增香、保温、保质的玄妙之处,这是紫砂壶红花文化的佐证。